全部教學分享

  • View More 圖片4.jpg
    英文

    外師會教英文?!

    外師會教英文?!
    記得有一次帶著學生到加拿大短期遊學,趁著空檔時到了outlet 購物, 店員和我聊了許久問我住在哪? 我回答她我住台灣,不住這邊 ,她訝異的稱讚我的英文能力.
    我想分享的是,我學英文的過程,是到了大學時期才開始上外籍教師的課.
    也想證明的是,從小學到高中即使沒有外籍教師,你也可以說好一口流利的英語.
    台灣家長會有一個思維:要學好英語一定要找金髮碧眼的人,原因為何?
    家長們會回答:跟著他們學發音會比較好,語法會比較正確
    這樣的思維邏輯聽起來沒有不對,但我想提出的是"發音比較好"的定義是什麼?是指美國腔,英國腔, 還是印度腔呢?接下來,  "語法會比較正確"的面向應該是牽涉到師資的專業性問題,談到師資,家長們需要知道和了解的是這位外籍師資是否真正具備專業的教學背景? 還是您只是一位被種族膚色給綁架的家長呢?
    近來都會看到學校放學時,補習班派外師去接學生,我想台灣部份的家長還是有莫名的崇洋症,只要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夠和外師對話,就覺得我的孩子很厲害,學費沒白教,又或者在路上看到外國人,就硬推孩子們去和不認識的外國人對話,常常弄得場面尷尬,也常常有一些我的外國朋友會問我這樣做的意義和目的是什麼?!我心裡會歸類為崇洋症,不過我會告訴我的外國朋友因為台灣人很友善很熱情,請你們不要介意

    教學的專業素養非常重要,尤其是從幼稚園到小學階段的學生,從學習動機到學習背景,連鎖補習班寫好大量固定教案給外師,沒有經驗的外師照書教,無法變通,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學需要尊重個別差異,教學也需機動,需以孩子特有的學習風格去輔佐他學習,英文裡聽和說的技巧是可以很表像的呈現,只要教孩子一些課室用語,在學個1000個單字,就可以呈現孩子好像很會說的假像,而我認為真正厲害的是,孩子是否能用英文加上自己批判的思考回答出How, Why 的問句.

    我曾看過有耐心及有教學經驗的外師,也看過生氣時會往學生丟擦子的外師,更常看到短暫停留的外籍教師,我想說的是不是每個會說英文外籍教師都會教英文呢?值得大家思考一下!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http://www.hanzi.com.tw/


     
  • View More 圖片2.jpg
    英文

    比中威力彩簡單的願望 讓每一位我的學生是"真心喜歡"英文這個科目.

    比中威力彩簡單的願望
    讓每一位我的學生是"真心喜歡"英文這個科目.
    我其實有一個願望,這個願望有點難度,不過比中威力彩簡單多了.雖然今天不是我的生日,但我還是想要說出這個願望,這個願望是: 讓每一位我的學生是"真心喜歡"英文這個科目.
    因為唯有真心喜歡才能夠自動自發,隨時隨地的全心投入學習英文這件事.這對於教師和學習者而言是個雙贏的局面,但又極其的不簡單.成年人可以清楚而明確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東西,進而設立目標,動機也因此油然而生,那麼對於小學生呢和中學生呢?
    Motivation is something that energizes, directs, and sustains behavior; it gets students moving, points them in a particular direction, and keeps them going. We often see students’ motivation reflected in personal investment and in cognitive,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engagement in school activities 
    (Fredricks, Blumenfeld, & Paris, 2004; Maehr & Meyer, 2004; Reeve, 2006; J.E. Ormrod Pearson Allyn Bacon Prentice Hall Updated on Jul 20, 2010).
    不過我當然知道這不是隨便許個願望,就能夠達成的,而是要"用心經營"的.
    就來聊聊開啟學習大門的鑰匙-學習動機
    不是太困難的回家功課
    建立只要願意努力就可完成的作業,讓學生可以一直得到正向的回饋
    了解學生興趣和學習風格
    課程中連結學生感興趣的議題,可讓學生產生較高學習動機,或將課程教材轉化成學生可以吸收的素材或教學活動
    根據學生能力安排學習活動或檢測
    安排的學習活動時或檢測中應了解學生能力,有簡單的題型可以建立起學生的自信心,並有少數幾題困難習題可供學生挑戰
    提供多一些成功的機會並給學生予較高的期望
    避免給予外在獎賞,多使用內在獎賞如當面鼓勵及肯定學生的表現等,建立課堂學習氛圍,失敗是因為努力不夠的關係,只要願意努力,一定會成功
    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善用學生好奇心,非到課堂時間學生不會知道今日課程活動,讓課程多樣多元化,讓學生期待今日課程活動. 把難理解的部份用簡單的實例舉例說明
    幫助學生多了解自己的強弱項
    藉由課程活動,引導學生多了解自己的強弱項,有助於學生對自我的了解進而客觀自我修正
    良好的師生互動
    傾聽學生,留給學生提問和發問的時間,教師適時保有幽默感和學生有良好的互動
    最後期許我自己能夠讓孩子們真心喜歡英文!!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http://www.hanzi.com.tw/
     
  • View More 圖片3.jpg
    英文

    英文繪本

    英文繪本
    當我說完"There was an old lady who swallowed a fly", 孩子們帶著純真的眼神問我, "Teacher Sherry: old lady 她死了嗎?" "Teacher Sherry: 妳是說 old lady swallowed a fly and a horse?" 這幾個孩子意猶未盡的追著我問東問西的,看著這些孩子對於這本繪本這麼的喜愛,心裡也開始策畫著"延伸教學"的活動.

    這幾位孩子都有喜愛繪畫的特點,心裡盤算的延伸教學當然脫離不了英文的學習並結合他們的興趣囉!所有的小心機都是為了讓你們更喜愛英文,更快樂地學習!

    利用繪本"There was an old lady who swallowed a fly"中句子的重複性和反覆性來建立孩子們的語法概念,當然如果只是這樣那未免也太抹煞孩子的創意,於是我決定帶著孩子們一起製作融入他們自己想法的創意英文小書.

    孩子們熱烈的和我討論著,第一順位想放進old lady嘴裡的東西,藉此孩子們又學了好多新單字,此起彼落的爭著問問題,我好喜歡看到這樣的畫面,在這樣的flow下真是再幸福也不過,我享受著孩子們享受學習的氛圍.

    學英文的本質就應該這麼的吸引孩子們不是嗎?!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http://www.hanzi.com.tw/
     
  • View More 圖片1.jpg
    英文

    讓你記住所有介系詞用法的小心機2-英文歌曲

    讓你記住所有介系詞用法的小心機2-英文歌曲
    在帶一二年級的英文課中,小朋友常常無法理解英文中 in, on, under, in front of, behind and  between 這些字的用法?! 這些字對他們小小心靈來說,是一串無法理解的怪東西,更何況要孩子們把它們使用在英文的句子裡.

    為什麼這個年紀的學生使用這些介系詞那麼困難呢?
    一方面是學生年紀還小的關係, 另一方面是這個年紀的學生所熟悉的中文系統用法是和英文的使用方法完全不同的.

    為了替孩子們解決這個困境,有幾個有效的方法提供給大家~
    方法一
    實體教學法 :運用身邊的實物把這些字確實使用在句子當中,當場就擺出這些物品的位置
    如: The pen is on the box. / The book is behind the chair.
    在這新的句子中,當學生已經熟悉後就可以再加入學生常用的單字,讓學生可以多熟練身邊經常使用的物品,如此一來當老師漸漸使用全英文取代中文授課時,學生很快的就能夠進入狀況
    如: pen, pencil, eraser, marker, book 等等
    方法二
    視覺畫圖法 :給學生一張白紙,老師說出句子,讓學生畫出句子中物品的位置圖,這個方法很適合年紀小的學生
    方法三
    支援前線遊戲法 :先將學生分組,老師唸出句子,各組需依據老師的句子,擺出正確的位置
    方法四
    輕快歌曲記憶法 : 下面這首歌可以讓所有年齡層的孩子解決所有這些介係詞的困擾,歡迎各位老師或家長可以試試這個好方法喔!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http://www.hanzi.com.tw/
     
  • View More 圖片36.jpg
    自然科學

    鹽巴的結晶

    鹽巴的結晶
    都說鹽巴的結晶是正立方體,
    但是你看過嗎?

    買回來的精鹽,據說是鹽巴的結晶,
    但是體型太小,肉眼實在試看不清楚!
    但這真的是鹽巴的結晶嗎?

    這學期課程講到飽和溶液,
    Vito很想搞清楚何謂飽和溶液,
    那過飽和又會怎樣?
    於是我們先用熱水調了一杯熱鹽水,
    鹽巴記得多放一些,要多到你怎麼攪拌,水裡都還是有一些溶不掉的鹽巴。
    接著將上面澄清的鹽水,倒到另一個杯子中,
    嗯,然後你要等個幾天,
    等水慢慢蒸發,
    你就可以發現水中長出清澈透明的「寶石」,
    那是非常漂亮的正立方體,
    當然,隨著時間的不同,
    寶石的高度會有些許的不同,
    但是那只是長晶的多寡影響!

    現在,我們想看看糖的結晶,
    請各位拭目以待吧!


                             漢帝-自然科學課程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http://www.hanzi.com.tw/

     
  • View More 圖片32.jpg
    自然科學

    「瓶中海」製作

    「瓶中海」製作
    小時候,每次到了禮品店,看到架上的玩具「液體砂漏」,總是覺得好玩
    看著液體化成一顆顆的水珠,向上或向下移動,這個過程的美,總是無法言喻。


    後來看到這樣的玩具,改成有小鴨子、小船的擺飾品,覺得有這樣想法的人,真的是有創意,竟然可以想到用這樣的方式,將海洋放在手上。

    到了國中以後,才知道這樣的玩具,其實是利用不同液體的密度差,來實現這樣的想像。於是,今天的課程,我們就來做做「瓶中海」。
    首先,我們將水輕輕倒入油中,你可以看到,水在油中形成像是珍珠一般。
    接著,我們滴入色素,當色素滴入後,看著小小水晶狀的色素珠珠,緩緩沈入到碰到水之後,整個爆開的瞬間,那是美!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http://www.hanzi.com.tw/
     
  • View More 圖片22.jpg
    自然科學

    鬼火實驗的啟發 光莒老師

    鬼火實驗的啟發    光莒老師
    「5…4…3…2…1…發射…哇!」「老師,我的水火箭射過籃球場了…」「老師,我的空氣砲打到目標了」「老師,溪哥為什麼有追星?」「老師,大冠鳩為什麼停在燈桿上時要將翅膀摺成三角形?」「老師,…」「老師…」
    
        曾幾何時,我喜歡上這種老師長老師短的叫喚,不僅是因為身為這群喜歡「泡科學」孩子的老師是一件愉悅的事,更重要的是看見孩子眼睛亮著「問號」的眼光,讓人興奮。

       「為什麼」是我家科學課裡孩子們最喜歡的語詞,但是回答問題與找答案是這群教室裡每一個「夥伴」的共同任務與責任,包括我。所以我們家的科學課程總是很「熱鬧」。
    記得有一回,孩子們在「科學研究社」的課堂自主研究實驗提出要做「磷的燃燒」實驗,當下我們大駭。學長姐看一下提出問題的學弟,於是先讓他從認識「磷」這個元素開始,慢慢認識磷的分類,性質,用途等,從這中間也了解白磷、黑磷與紅磷的差異及危險性。
    也了解到他只是想要做「鬼火」,透過討論的歷程,使得這個命題的可執行性再次被全體科學研究社的夥伴討論,也了解「磷」可以製作燃燒彈,火藥,肥料等用途。
    這個小組後來也發現私底下不容易取得大量的「磷」,不過他們也很天才,竟然開始收集「火柴盒」,像賽德克巴萊裡的莫那魯道。記得實驗那天,所有的孩子都很興奮的看著「操作小組」把他們辛苦收集三個星期的「火藥:紅磷」,透過實驗設計,將太陽爐聚熱於貼滿黑膠帶的玻璃盒。
    我永遠忘不了,隨著火光出現時的歡呼與孩子自信的眼神!身為這群孩子的自然老師,真是值得驕傲!

    十二年國教的議題透過媒體的推波助瀾,成功的激起全民的關注與家長們的恐慌。大家關注焦點都集中於「入學方式」、「會考與超額比序」,
    我們似乎忘了,十二年國教改革的原始目的:
    讓孩子適才適所的找到自己未來的發展潛力與基本生存能力;
    讓學校教育的目標從教學者轉移到學習者;
    讓教師透過社群與教學評鑑發展教師專業能力;
    讓學生從一元的考試機器邁向多元智能發展…。
    這些都是十二年國教改革的重大議題,也是基層教師已經開始嗅到的教改氛圍,更是漢帝教師團長期關注與努力的目標,所以我家的科學課程,不僅僅是教授科學的「知識」,我們更在意孩子從這些基本科學知識素養的發現歷程,培養對追求科學新知的好奇心與良好的態度。透過動機的引起與體驗手作的實驗課程,讓孩子將學科知識與經驗知識做統整的聯結,以興趣誘發學習熱情,進一步透過專案學習,啟發孩子研究科學與享受創新的樂趣。

        從上文提到的「鬼火」實驗中,我們可以發現孩子們若想要完成這個實驗,必須擁有基礎科學實驗能力與素養;必須知道基本化學學科知識,必須學習與同伴合作學習;必須思考如何設計實驗,然後耐著性子按部就班的進行實驗步驟與論證。
    所以漢帝自然科教師團依據長期課程規劃與課程實踐的經驗,試圖建立一間具有「影響力」的「未來實驗室」
    。我們不僅想要帶出孩子「玩科學」的能力,也想讓他們體驗自己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
    因為「生活,就是我的實驗室。」我們不是只給孩子釣竿,我們會跟孩子討論用甚麼魚餌,釣甚麼麼魚,使用甚麼釣法。
    教師的角色,從過去權威的知識灌輸者,轉化為取得知識的的媒材,是學習的協作者與促進者。
    學生,才是學習場域的主角。思考、探究、感受與體驗是漢帝科學課程的學習圖像,孩子的未來就從現在開始!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http://www.hanzi.com.tw/
     
  • View More 圖片5.jpg
    芬蘭教學之行

    芬蘭行紀錄--當中國文字遇上芬蘭孩子

    第六章:當中國文字遇上芬蘭孩子/陳文彬
    每早的晨曦總是隱晦的讓人以為仍是深夜,窗外的低溫更是讓人唱著「黎明不要來」(倩女幽魂的主題曲)。受了風寒的我,「洶湧」的鼻水已經快要淹沒我僅存的理智。鎮日的昏沉,真叫人難以承受,連自己都已經快要放棄今日的行程,想要擁抱著感冒藥一起同眠。卻在下一分鐘驀然驚醒,今天可是要與芬蘭的孩子分享中國的文化,說說中國文字的故事,怎能輕言缺席!
    想起前晚的晚宴,大夥兒七手八腳的準備款待受邀前來作客的E1小學教師群。女士們以簡單的食材,做出幾道臺灣的家常菜餚,展現出臺灣婆婆媽媽的實力;而男人幫則開始寫起菜單、布置場地,大仁哥寫起書法,當真是不動如山,氣凝神閒呀。修毅則是筆鋒奔放,沒多久功夫已寫好了幾張菜單。芬蘭的朋友們很熱情,對中華文化也有很深的興趣,一起寫書法,賓主盡歡。席間,李白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在三種語言中流轉著(中文、英文、芬蘭文),而文化的交流與傳遞,也在杯觥交錯中,突破語言隔閡而流動著。
    為了今日的分享,一群人遠從臺灣帶了完整的教具,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體,延伸著幾個不同的面向,有古文字學的、有原民文化的、有數學幾何的、有邏輯數列的,這群教育夥伴各自展現看家本領。而我的背包裡帶著一百多隻的毛筆、厚厚一疊的宣紙、墨汁墨池若干。紮紮實實的像是在提醒我,中華文化五千年的重量,不是我的包袱,而是我的使命;不是教條式的宣揚,而是一種生命經驗的分享。
    芬蘭的孩子跟臺灣的孩子是一樣的吧?幾天的觀察下來,芬蘭孩子的人際互動相當熱絡,對人的態度也很友善,更熱愛學習。昨晚琇雯分享教了幾個芬蘭孩子寫中文名字的回饋,一位女孩拿到自己的中文名字,發現這三個方塊字可以唸出自己的名字,意思又美,直稱「太美了,這文字!」,琇雯接著告訴她:「這文化,更美!」中國文字起源於象形文字,文字本身就有說不完的故事。在我的芬蘭教學經驗中,雖然礙於語言,無法仔細說明每個文字的造字緣由。但當孩子專注的寫起毛筆字,稚幼依舊的童顏,卻隱然浮現對另一種文化的喜愛與尊重,當中國文字遇上芬蘭孩子,是一種文化的認同與讚賞,我有著滿懷的欣喜與驕傲,正如同芬蘭的子民對自己國家的認同一般。一位老師最大的滋養,除了對自我學識及人生經驗的充實外,我想就是來自於教學現場與孩子的靈魂對話。如同《禮記.學記》中所說的「教學相長」,讓不同時空背景的旅人,在自己生命的現場,得到成長的力量。在芬蘭教育行旅中,我和藍與白國度的孩子們,有了一場美麗的邂逅。



     
  • View More 圖片28.jpg
    國學常識

    漢帝國語文講堂

    漢帝國語文講堂:ㄍㄢ ㄍㄚˋ? ㄐ丨ㄢ ㄐ丨ㄝˋ?傻傻分不清楚?
       當您陪同孩子查詢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赫然見「尷尬」一詞注音「ㄍㄢ ㄍㄚˋ」又音「ㄐ丨ㄢ ㄐ丨ㄝˋ」時(請見下圖),是否也頓時不知所措?這個突如其來的「又音」,讓新聞媒體爭相報導,進而掀起一番網路論戰,各方輿論不斷。但其實,這是進行一場語文思辨的最佳時機。
     
    (上圖截自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此刻的您可能滿頭問號:「教育部怎麼把民眾平時開玩笑的有邊讀邊收進辭典裡了?」、「兩種讀音明明不一樣啊!怎麼會這樣讀?」、「讀音改來改去的怎麼教孩子?」……面對各方民眾的疑惑,教育部曾發文解釋: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版》「尷尬」之音讀,收錄有二:
    ㄍㄢ ㄍㄚˋ,又音ㄐ|ㄢ ㄐ|ㄝˋ。《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係歷史語言辭典,以保存文獻資料、詞語使用歷程為編輯立場,兼收現代及傳統音讀。
    (上文節錄自 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62期 <【教育交流道】「尷尬」了!怎麼會這樣讀?>)
    然而,教育部刊布的這篇考證詳實之文,對於非相關科系的讀者而言著實難以「咀嚼」,也就是:有看沒有懂!再者,教育部雖以學術討論的角度說明了兼收兩種讀音的原因,卻沒有立足於教學應用的方法做進一步闡釋,不免「失之東隅」。
      究竟,身為父母或國語文教師的我們,該如何看待此次「尷尬」的讀音問題呢?讓我們共同來一一探討。

    Q:教育部真的採用約定俗成、積非成是的觀念,將時下民眾對「尷尬」的有邊讀邊「ㄐ丨ㄢ ㄐ丨ㄝˋ」收進辭典裡了嗎?
    A:不是的,這是因為在語音發展歷程中,「尷尬」讀為「ㄐ丨ㄢ ㄐ丨ㄝˋ」確實存在過。教育部是以保存文獻資料、詞語使用歷程為編輯立場,將「ㄐ丨ㄢ ㄐ丨ㄝˋ」以「又音」的方式收錄在辭典裡,並非約定俗成、積非成是。其實,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收錄許多「又音」,只是「ㄐ丨ㄢ ㄐ丨ㄝˋ」誤打誤撞成了現在人的「有邊讀邊」,因此引發廣泛討論。以大眾較為熟知的《康熙字典》為例,我們可以從典籍中找到「ㄐ丨ㄢ ㄐ丨ㄝˋ」的讀音記錄。
     
    (尲,俗字作尷,音蒹。) (尬,音戒。)

    Q:「ㄍㄢ ㄍㄚˋ」和「ㄐ丨ㄢ ㄐ丨ㄝˋ」兩種讀音明明不一樣啊!怎麼會這樣讀?
    A:語音並非靜止不變,它會隨著歷時演化變遷。國語的ㄐㄑㄒ聲母,是由ㄍㄎㄏ受高元音「ㄧ」的影響而形成的,語言學稱之為「顎化作用」。也就是說,「尷尬」二字在古音中的讀法原較接近「ㄍㄢ ㄍㄚˋ」,但隨著語音的顎化作用,出現了「ㄐ丨ㄢ ㄐ丨ㄝˋ」的發音,但兩組讀音不能交錯,像是「ㄍㄢ ㄐ丨ㄝˋ」。其實,類似像「尷尬」這樣,因為聲母 ㄍ 受高元音 ㄧ 的影響而形成 ㄐ 的現象很常見,例如:現代國語中的「京、見、講、雞、家」聲母皆為 ㄐ ,這些字如用保留古音的閩南方言讀之,就會發現其聲母都變成了 ㄍ 喔!

    Q:讀音改來改去的,怎麼教孩子才好?
    A: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這是進行一場語文思辨的最佳時機。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參與其中討論,而不是被動的等待標準答案。根據國語文能力的建構方式以及中文的語言特色,提供大家一些參考:
    1. 讓孩子擅用工具書來檢索資料,工具書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供」的:
    無論在家或在校,大人為孩子建置的工具書琳瑯滿目,舉凡字典、辭典、成語典、中文百科……等書籍近在眼前,都是最佳的檢索工具。因此,遇到「尷尬」這類音讀疑惑時,不妨奉行已故台灣大學校長傅斯年的研究精神:「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孩子的國語文能力會在翻閱的過程中逐步累積,反之也會提升檢索資料的功力。
    2. 讓孩子知道國語是「活」的,有助於古典詩詞的理解和賞析:
    以「ㄍㄢ ㄍㄚˋ」和「ㄐ丨ㄢ ㄐ丨ㄝˋ」為例,孩子當然不用接受「顎化作用」這類艱澀的專有名詞。但透過古今音的認識,讓孩子知曉語音是會隨時間改變的,所以《詩經》、唐詩、宋詞、元曲裡頭那些需要被標註的特殊讀音,其來有自。此刻不妨讓孩子表演一下尷尬的臉部表情,看看是說出「好ㄍㄢ ㄍㄚˋ喔~」還是「好ㄐ丨ㄢ ㄐ丨ㄝˋ喔~」比較配合得上臉部的「冏」樣。這類語音辨析的語文遊戲如多多練習,可藉此感受語音的表情達意功能,有助瞭解古典詩詞的作者其實在用字時精挑細選,聲音是幫助文字凸顯情意的最大功臣喔!
    3. 讓孩子認識「聯綿詞」,打破每一國字都是獨立個體的窠臼觀念:
    許多人認為每一個國字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每一個國字都能找到其它的造詞。實則不然。以「尷尬」為例,如果我們把這二字分開查詢,會發現「尷」、「尬」無法各自在字典裡成立單獨的義項詞條。另外諸如:葡萄、玻璃、彷彿、琵琶、徜徉、玫瑰……等,都是中文裡的「比翼鳥」和「連理枝」無法分開,是成雙成對出現用來描繪語音的「聯綿詞」。因之,當孩子的回家功課出現以聯綿詞為生字的作業,而他疑惑為何遍尋不著另一個造詞時,我們可順水推舟讓孩子認識「聯綿詞」的存在。
      在此要說明的是,雖然語音會歷時變遷,一部好的字辭典約莫2、30年就需再徹底修訂一遍,但不表示讀音可任意使用、沒有規範。最重要的是,站在教學者的立場,我們如何讓孩子運用語庫資料進行有意義的語文思辨。
      最後,除了網路上的口誅筆伐和教育部文謅謅的官腔解釋,希望這篇文章能帶給您一些不一樣的見解。
    【撰文 / 漢帝學創 芮玟老師】
  • View More 圖片24.jpg
    自然科學

    科學中的色彩(二)

    科學中的色彩(二)
    顏色在科學課,尤其是化學課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外顯觀察指標,透過物質的化學反應,我們可以透過顏色的改變讓學生觀察到物質產生的化學反應。

    因此本週的實驗就利用"酸鹼指示劑"與"酸鹼指示紙"讓學生認識不同物質水溶液的顏色變化。以不同的藥品讓同學調成待測酸鹼水溶液。

    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先備知識背景不同,在三四年級組的課堂上,我們透過驗證性實驗,先講解實驗的流程。再透過實作練習讓孩子step by step 的進行實作實驗。

    由於比較低年級的小朋友,在選擇藥品時傾向於使用生活中的酸鹼,例如:實用醋,果汁,汽水,蘇打水等。

    說明基礎實驗方法與步驟後,讓同學兩兩成對進行合作學習,透過彼此的支援與討論,進行實驗的驗證。之後再透過報告撰寫的歷程,分享彼此的收穫。

     






    高年段的同學除了驗證實驗的對錯之外,我們進行原理的探討。從實驗中發現前人的腳印,讓我們有一個可以參考的實驗方向。

    同時透過小組討論,同學們開始嘗試組合這些實驗室學會的基本能力,用自己的觀點提出假設,設計實驗,然後重新驗證自己的假設。

    這樣的歷程不只是動手作,也必須動腦想,外加與人合作。所以實驗課很忙,更重要的是老師不時還要"刁難"一下,要抽掉某些實驗器材,換掉某些藥品,然後讓同學上網查。

    我喜歡在這個時候看著她們突破困境,然後閃著聰明發光的眼神來告訴我:"老師,我知道答案了","老師,我知道為什麼了"~實驗,真是讓人著迷的課程! 

    改變實驗程序,讓孩子重新思考如何應用學到的觀念來因應實驗上的變量同學應用之前學過的密度實驗,讓不同濃度的待測液呈現"彩虹水"的樣貌。
     






    漢帝學習創新中心

    http://www.hanzi.com.tw/
  • View More 圖片11.png
    英文

    "老師我今天要報告兩本書,可以嗎?"

    "老師我今天要報告兩本書,可以嗎?"
    一進教室不久後, 小五學生J 帶著笑臉和我說  
    我笑著回答"Sure, Why not !" 其實我更開心的是學生J主動想要報告的意願
    很難想像前不久媽媽才和我說, 孩子非常害怕上台這件事, 當時媽媽和我訴說時的無助的眼神,仍在我腦海中.
    常常在想,其實沒有克服不了的問題, 而是孩子們有時就是需要適當的引導和協助
    為了鼓勵孩子們做英文閱讀, 除了正規課的閱讀進度之外我建立了閱讀獎勵制度目的就想鼓勵他們多去讀讀英文書

    鼓勵閱讀也連帶帶著孩子們如何做重點整理並訓練口頭報告
    這是很活化的課程,帶領孩子們如何做統整歸納並由口中產出全英文的報告
    這期間帶著孩子們克服了各自的困難,有的說老師我沒時間唸完;
    有的說老師我不會整理重點;有的說我會上台會緊張...
    才進行不到兩週
    到現在的要求多報告一本書
    真是覺得你們好棒棒啊!











     
  • View More 圖片6.jpg
    老師日誌

    長出來的教室布置/游琇雯

    長出來的教室布置
    長出來的教室布置/游琇雯
    看到我們兩眼緊盯一幅貼著諸多小魚的藍色魚缸海報,試圖解讀出這些魚在教室中游出的故事是什麼?敏銳有餘的副校長立即向我們解釋:「這些小魚,是用來計算每天上學的日子。當魚缸貼滿小魚時怎麼辦呢?代表十的大魚就出動了。到了學年結束那一天,孩子們就知道今年他們上了一百九十天的學。」
    這,就是情境教育的營造。大數原是累積小數而來,十進位就是為有效處理大數量而發展。孩子每天到學校上學,老師便讓他們在這幅大約五十公分寬的藍色魚缸海報上貼上一條小魚圖卡,就像魯賓遜在荒島上計數日子一樣。當日子一天一天過去,累積的上學日數越來越多,小魚貼滿了整個魚缸,再也貼不下時,師生的生活便出現一個必須處理的情境,對話討論的必要就自然出現了││我們要怎麼把很多、很多這種籠統的「量」感,轉化為「數」的精確用詞?怎麼把複雜的生活情境,利用好用的數學工具加以簡化呢?
    透過不同顏色的魚還可以學分類、學認識不同的魚種;學童能力許可的話,也可以練習分類加法。到了學年結束那一天,這幅五十公分見方大的藍色海報,帶給孩子的意義就是:今年他們總共有一百九十天上學的日子、他們對一年的時間長度有了知覺、有兩百以下的量感、能數到兩百、能運用十進位、能對物品做分類、不害怕大數、能對大數進行整理、腦海中建構了至少兩種--十進位、分類--處理複雜事物的方法。
    這幅魚缸海報只是這間教室裝置著的二、三十樣學習工具的其中一樣。
    「這些珠珠可以這樣,(珠珠隨副校長的移動而定點停駐在垂直的綿線上)五,然後,七……若超過十,我們還有這個。」副校長馬上從旁邊的櫃子拿出一百顆的小木珠串來。我們往周邊看去,為建構學童數與量概念的教具裝置至少有十來樣:包括剛剛黑板旁垂掛的大木珠、芬蘭語發音文字圖卡、阿拉伯數字圖卡、數量圖卡、日曆、標記當月日數的珠珠、學生名條、十進位數字表、男女圖卡、數字串、蘋果樹、小魚貼圖……等等。
    教室裡的每一樣布置與道具,一個一個積疊著學童的基本數量概念。藍色魚缸海報左上角的蘋果二十四號,代表的是一個月已經過去的日數;木夾子把珠珠分隔成兩段,左端代表著一個月過去的日數,右端代表剩餘的日數,珠珠還很技巧地每十個一種色彩……不知芬蘭有沒有上、中、下旬的說法?牆面上端貼著芬蘭語字母圖卡,當孩子忘了字母怎麼寫,隨時可以搜尋;但數字字卡一定會貼在教室下方,讓孩子可以隨時親近、點數,並作為上課輔助教具。
    很會教數學的河馬老師告訴我,數字除了有字母的符號功能,幼童得學會識讀外,還有量的抽象意涵在其中。舉例來說,「六」除了表示它排位在第六個序位的數字,也代表著六個,是把前五個都包含進來的量。當孩子對「六」的認知,還停留在跟「ㄊ」一樣的符號發音,還沒有量感時,你問孩子六加一等於多少?就像問孩子ㄊ加ㄅ等於什麼一樣。那是什麼東西啊?一時,腦中浮現孩子愣在現場的表情,自以為是的大人還在一旁逼問孩子答案,責怪他不用心。何其殘忍啊!
    對於數字,幼童要學會的概念比字母複雜得多,孩子會的詞彙又不多,不易解釋。無怪乎,E1小學要花上這麼大的勁道,使用各式各樣的輔助教具,一層一層、一類一類、一遍一遍,堆疊著學生對數與量的正確概念。
    這些努力與用心,全都只是為了確保一個目的││無論如何要幫助學童習得小二應有的能力。